
本網(wǎng)訊(作者:鄭秉順)又到金秋九月,秋意涼,心情爽,秋風掠過,有點心曠神怡的感覺。記得31年前,也是金秋九月,首屆湖北三峽藝術節(jié)在宜昌舉辦,而我參加共青團湖北省團干培訓班也恰在宜昌,早知道宜昌古稱夷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是我們楚國的重鎮(zhèn),屬于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年輕的團干急切地希望多了解社會,所以,從武漢初次來到宜昌后,課余總喜歡邀約一幫同學各處走走,增進對宜昌的了解。
電影《家》劇照
一天,剛步出三峽賓館,意外的看到一上了年紀的男性著一件大紅夾克衫,身材瘦削,玉樹臨風,引人注目,另一上了年紀的女性穿著一件襯衣外面套了一件夾克背心還搭了一條花紗巾與她花白的頭發(fā)搭配,顯得既得體又精神,這不是電影藝術家孫道臨和張瑞芳嗎!當我們一幫小年輕人驚訝地認出兩位藝術家時,大家不約而同地大聲喊“孫老、張老好!”二位老藝術家側過頭來,微笑著、非??蜌獾鼗鼐次覀儯澳贻p的朋友們,你們好!”
像我們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就是伴隨著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長大的,1991年反映我黨隱蔽戰(zhàn)線題材的電影也不太多,所以,這部紅色經(jīng)典電影,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影片,而由孫道臨扮演的中共地下黨員李俠潛伏在敵占區(qū),為革命事業(yè)奉獻出生命的故事,時刻激勵著我們努力工作,尤其是李俠向延安發(fā)出的最后告別信號:“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弊屓藘?nèi)心深處產(chǎn)生激動、壯烈的情愫,突然見到孫道臨老師,這句著名的臺詞就下意識地出現(xiàn)在我腦海中,他用精湛的演技和對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使這部電影一經(jīng)問世,就綻放出了恒久的藝術魅力,烈士雖然犧牲了,但電波是永遠不消逝的,烈士的精神永存,大家也將孫道臨當做李俠了。我讀過一些文章,說的是在這部電影里,孫道臨發(fā)電報時的那種專業(yè)程度,讓人認為他就是一個老資格的情報人員,其實是為了拍攝《永不消逝的電波》,孫道臨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學會了發(fā)電報的技巧,就是為了在拍攝的時候,可以把手部特寫表現(xiàn)出來,這樣更能夠展示地下工作者的人物形象。為了更逼真地拍攝被敵人刑訊逼供的鏡頭,孫道臨體驗酷刑老虎凳,當加到第三塊磚時,他已經(jīng)疼得大汗淋漓,幾乎就要暈厥過去,還是導演發(fā)現(xiàn)情形不對,急忙叫停,孫道臨半天才緩過來勁。應該說李俠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除了劇本和導演外,與孫道臨全身心地投入是分不開的,由此,他也獲得了我們這些團干的衷心欽佩。
我曾經(jīng)看到一篇文章,寫張瑞芳將自己收集多年的影像資料捐贈給上海歷史博物館,她和孫道臨一起重看他們共同出演的電影《家》,“誰也沒有說話,只是一個勁地流淚”。從我上小學,就從1963年,拍攝的電影《李雙雙》中認識了張瑞芳,她在影片中天衣無縫地扮演了個性坦率真誠、純潔無私、堅韌爽朗又意氣軒昂的李雙雙,榮獲第二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對影片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李雙雙一邊切面,一邊和喜旺吵架的情節(jié)一氣呵成,讓人感覺表演既生動,又有生活氣息,后來才知道,在家里都是她先生在燒飯,但為了演好李雙雙,她在農(nóng)村每次燒飯時都要自己來搟面、切面,不斷地熟練這個動作,張瑞芳告誡年輕后輩,演員一定要學會各項生活技能,包括炒菜、騎自行車,因為演員什么事情都可能碰到,拍戲時間緊張,不可能讓你現(xiàn)場去練。記得當時有一首歌謠,“天衣無縫氣軒昂,集體精神賴發(fā)揚。三億神州新姊妹,人人競學李雙雙”,她是那個時代孩子們心中的偶像。在2007年觀看第16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頒獎典禮時,我為張瑞芳被授予“終身成就獎”而感到由衷的敬佩。至今,我仍然感到很可惜,當時所有人都沒有帶照像機,沒有與二位老藝術家留下合影照片。又到九月金秋時,“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謹以此文表達我對二位老藝術家的崇敬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