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1日正午,一陣陣誘人的飯菜香從湖北省陽新縣王英鎮(zhèn)高山村的“幸福食堂”里飄散出來。紅燒魚的鮮香、毛豆炒肉的鍋氣、時令蔬菜的清新,伴著二十余位老人的歡聲笑語,飄出窗戶,飄過村巷,飄進這個全國鄉(xiāng)村治理示范村的每一個角落。這香氣,不僅飄自灶臺,更飄自高山村黨組織為民服務(wù)的初心灶;這香味,不僅是飯菜香,更是黨建引領(lǐng)基層治理飄出的“幸福香”。
“以前一個人在家,煮一餐吃三天,凈是湊合?,F(xiàn)在好了,頓頓熱乎飯,兩塊錢就有魚有肉,還能和老姐妹們拉拉家常,這日子啊,比這紅燒魚還香還甜!”75歲的尹火秀夾起一塊魚肉,笑著瞇起了眼。她的話,引得同桌的老人們紛紛點頭附和,小小的食堂里洋溢著家一般的溫暖。
這頓其樂融融的“幸福飯”,吃的不僅是飯菜的溫度,更是高山村以黨建引領(lǐng)基層治理、精準回應(yīng)“一老一小”民生關(guān)切的深度與厚度。
從“一個人湊合”到“一桌人溫暖”
“幸福食堂”的誕生,源于一位黨員的細心與擔當。今年2月,黨員駱仁忠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村里很多獨居老人吃飯“糊弄事”,營養(yǎng)難以保障。于是他主動發(fā)起“敲門行動”,摸清需求、爭取支持,僅用一周時間就把食堂辦了起來。
食堂免費向全村老人開放,所有費用由村集體承擔。消毒柜、桌椅由黨員捐贈,運營資金有鄉(xiāng)賢支持,志愿者輪值服務(wù)……這一切,沒有黨建引領(lǐng)、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根本實現(xiàn)不了。
“小食堂”里有“大民生”
在這里,吃飯不再只是“填飽肚子”,更成了情感交流、民情收集、政策宣傳的平臺。黨員志愿者每天陪餐聊天、幫老人視頻連線子女……細微之處的服務(wù),溫暖的是民心,凝聚的是信任。
食堂雖小,卻處處體現(xiàn)著高山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基層實踐。它是高山村“周一窗口”黨建服務(wù)品牌的延伸,也是“支部牽頭、黨員認領(lǐng)、群眾參與”治理模式的又一實踐,更成為高山村“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鮮明導(dǎo)向的落腳點,也是辦好民生實事的一大亮點。
吃出幸福感,治出凝聚力
“幸福食堂”的溢出效應(yīng),很快顯現(xiàn)于高山村的治理日常。它如同一塊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基層治理的層層漣漪。
這間食堂,成了凝聚人心的“議事廳”。老人們吃飯時閑聊的“家長里短”,被陪餐的黨員志愿者細心記下,轉(zhuǎn)化為民情臺賬,成為村“兩委”議事決策的重要參考。誰家有什么難處,鄰里有什么矛盾,都在飯香中得到最直接的反饋。
更重要的是,它成了激活村民主體意識的“催化劑”。黨組織通過一餐飯解決了老人的“急難愁盼”,贏得了群眾的高度信任,這份信任又反哺于村莊的公共事務(wù)。村民們從“看客”變成了“主角”,主動認領(lǐng)“積分制”下的各項任務(wù):環(huán)境衛(wèi)生、糾紛調(diào)解、防溺水巡邏……因為大家深知,“幸福食堂”是大家的食堂,“幸福高山”更需要人人共建。
下一步,高山村將把這一暖心工程向全村13個村民小組全面輻射,讓幸福的味道飄進每一個灣組。針對行動不便、居住偏遠的老人,村黨組織專門組建了黨員送餐志愿服務(wù)隊,每日風雨無阻地將熱乎飯菜送到老人家中。一碗飯、一餐菜,送的不僅是營養(yǎng),更是黨組織的關(guān)懷與溫度。這份“流動的幸福”,正成為黨組織與群眾之間最溫暖的紐帶。
高山村的這根紐帶,連接的遠不止一餐飯。從“一頓飯”的貼心服務(wù)開始,幸福食堂激發(fā)了村民“一件事”的主動參與,最終匯聚成“一起干”的治理共同體。高山村以這個舌尖上的小切口,生動演繹了“黨建引領(lǐng)、群眾主體、三治融合”的鄉(xiāng)村善治篇章,真正將治理做到了百姓心坎上,讓幸福不僅流動在餐桌上,更流淌在鄉(xiāng)村治理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
通訊員:何炟
責編: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