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鄂東南的群山環(huán)抱中,王英鎮(zhèn)王文村后山那座云霧繚繞的金盆山,流傳著一段跨越兩百年的神奇?zhèn)髡f。相傳清嘉慶年間,這里山高林密卻土地貧瘠,村民們終年墾荒種地,卻因山洪頻發(fā)、交通閉塞,過著“日出而作,日落難炊”的苦日子。
某年大旱,村中王氏兄弟在龜裂的田埂上掘井求生,忽見山澗飛來七彩霞光。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僧踏霧而來,見村民雖衣衫襤褸卻互相扶持,遂以禪杖點地:“此地藏有金盆山,待勤勉者得之。”說罷化作青煙隱入山林。當夜暴雨傾盆,次日山坳竟現(xiàn)兩處清泉,泉水所經(jīng)之處楠竹破土而出,三載成林。
村民取竹造紙,所產(chǎn)“金盆竹紙”因韌如帛、色如玉,引得商賈云集。村口三槐樹下,王氏后人建起青磚灰瓦的寺廟,供奉著“金盆禪師”法相。每逢竹紙開市,山道上便回蕩著“金盆山,金盆山,竹浪翻涌福滿川”的船工號子。
1934年秋,戰(zhàn)火蔓延至幕阜山區(qū)。三槐寺的晨鐘驚醒了沉睡的山谷——300余名紅軍傷員被抬進禪院。村民連夜拆除佛像,將梁柱改作手術(shù)臺,竹紙扎成止血繃帶。寺后山洞里,206名無名烈士在此長眠,他們的血浸透了腳下的紅土地。
如今的王文驛革命烈士陵園,206座青石墓碑在松濤中肅立。每年清明,王文村的孩童們都會捧著新扎的竹紙花前來祭掃,他們用祖輩傳下的造紙手藝,將竹漿化作寄托哀思的白花。山風(fēng)掠過竹林時,恍惚能聽見當年紅軍戰(zhàn)士用竹筒吹奏的《十送紅軍》,與竹造紙坊的搗竹聲交織成跨越時空的回響。
這座承載著神話與熱血的金盆山,如同那生生不息的楠竹,年復(fù)一年地講述著勞動創(chuàng)造奇跡、丹心永鑄山河的故事。山腳下的竹紙作坊至今延續(xù)著古法技藝,每一張泛著竹香的紙張,都浸染著先輩的汗水與忠魂。
通訊員: 左云超
責(zé)編:萬星